close

  本報記者 蔡夢吟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23日09版)
  近日,北京人藝2014年原創大戲《理髮館》落下帷幕。儘管如此,在某點評網站“首都劇場”詞條的下方,對該戲的評論仍然排在首位。該戲開設了學生專場,以“衚衕戲、接地氣”為標簽,吸引了許多年輕學子關註。
  該劇講述了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故事:理髮師“迷糊”守著衚衕口祖傳的小理髮館。一對歸國華僑老夫婦無意中發現了這家店,並認識了衚衕里的盲人歌手“光明”……故事由此展開。
  該劇編劇、86歲高齡的人藝老演員宋鳳儀常常對當下社會“金錢至上”感到痛心。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:“我想通過一個充滿喜劇色彩又不乏溫情的故事,來歌頌平凡人性中的真、善、美,讓愛回到人們身邊。”
  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:女孩“如意”堅決要跟同班同學、因救人而失明的“光明”過一輩子,併為此和阻撓二人結合的母親大吵一架。“我嫁個有權有錢的,你肯定不反對!”“我只是想讓你過上好日子!”“什麼是好日子?我愛他,和他在一起,就是好日子……”彩排時,該劇導演、人藝院長任鳴反覆揣摩情感的表達。在對學生公演的場次中,這一段落也是掌聲最密集的部分之一。
  “如果我是‘如意’,我也會堅持選擇‘光明’。” 從《理髮館》學生公益場走出來,首都師範大學大四女生賈璐還沉浸在劇情里。“其實‘光明’可能是一個‘不被丈母娘看好’的極端例子,生活中類似的故事永遠在發生。但其實,90後是空前自我和自主的一代,只要愛了,管你說什麼,90匹馬也拉不回來。”在演出散場後記者的隨機採訪中,這樣的聲音並不是少數。
  也有學生認為,該劇想表現的“理想”雖然豐滿,現實卻很“骨感”,《理髮館》更像是編劇的“烏托邦”。
  中國人民大學研二學生王星一直關註人藝話劇,在他看來,雖然《理髮館》劇中演員的表演都十分細膩、接地氣,但故事的內核卻是“不接地氣”的。他說:“一個各方麵條件都很出色的姑娘,非要嫁給一個盲人,這或許還能用‘真愛’來解釋;但現實中,有哪個理髮館老闆願意像‘迷糊’那樣,常年資助一個跟自己非親非故的盲人——尤其是在自己也不寬裕的情況下?”
  今年74歲、在戲中飾演歸國華僑的人藝老演員呂中告訴記者:“《理髮館》不是靠情節和故事取勝的作品,它反映的就是北京衚衕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。但對今天的觀眾而言,如果不帶著感情去演,對真善美的歌頌就會很容易帶來‘故意拔高’的感覺。只有演出真情來,才會讓觀眾感動。”
  《理髮館》是以排京味戲見長的任鳴擔任北京人藝院長後,執導的首部話劇。對人藝來說,《茶館》的時代或許已然過去,怎樣創作出優秀的現實主義京味兒作品,是擺在任鳴面前的最大課題之一。
  任鳴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坦言:“《理髮館》不能說是部經典作品,但仍然是部好看的京味兒戲。”
  為了讓這部話劇“立得住”,任鳴要求參演的年輕演員們盡可能多地體驗生活。任鳴認為,好演員不一定是帥哥靚女,而一定是能和三教九流老百姓打交道的有心人。
  飾演“迷糊”的人藝青年演員班贊,在生活中和東城區報房衚衕里一個賣毛巾的老闆是好哥們。他理解中的“迷糊”,就應該是這麼一個正直有趣的爺們。
  演《理髮館》前,班贊把周圍衚衕里的理髮館跑了個遍,拜師學藝;沒事兒在家就抱著個大冬瓜模擬人腦袋,“給冬瓜刮臉”。他說:“藝術工作者,別想著去教育誰,老百姓比你高明!不會表演的時候,請教生活。”
  扮演迷糊媳婦的,是因在《甄嬛傳》中扮演“槿汐姑姑”而一舉成名的人藝青年演員孫茜。劇中她一改溫婉形象,穿著艷俗的罩衫,大嗓門能震動一條街。用孫茜的話說,“這是一個類似虎妞的人物,是一個嫁到衚衕里的京郊農村姑娘,潑辣、愛吃醋、不會察言觀色。”
  演員們“接地氣”的表演,使許多觀眾忍不住“點贊”。某點評網站上,有網友寫道:“人藝的藝術家們,真是個頂個的牛,把平淡的《理髮館》都給演活了!”  (原標題:大學生熱議話劇《理髮館》:普通人怎麼過上好日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y29fydm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